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3-11-01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转化

建设美丽什么乡村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建立在对环境和资源的超强开发利用和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活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挑战,“三农”问题更为紧迫。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成为当前农村建设的重点,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意义重大。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乡村,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到中央一号文件,再到农业部出台《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及《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美丽乡村的大轮廓已清晰可见,但究竟什么样的乡村才称得上美丽乡村并没有系统完整的说法。

美丽乡村是什么?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中国的农村版,是新农村的升级应用版。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以往的新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内容。结合笔者多年的村庄规划经验,美丽乡村应具备以下七大要素。

一、舒适的人居环境

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同时随着国家惠农哺农政策不断实施,使得农村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差距仍然巨大,农村的人居条件和环境难以吸引和留住人们的生息,造成了当下诸多空心村的产生。乡村的基本

属性是人的居住聚集,因此发挥好基本职能,提高基本职能的吸引力,并使其与城镇、城市在整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差异竞争力,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

1、生态环境优美

当前全国性基本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工业生产等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也带来一定威胁,保护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持天蓝、水绿、气清的自然环境,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基本所在,也是美丽乡村的吸引力所在。

2、基础设施完善

总体而言,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亟需治理,尤以农村改厕、路面硬化、排污、垃圾处理等任务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应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3、公共服务均等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指出,让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整治环境,还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服务,能够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适度的人口聚集

城市之所以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是因为城市为他们提供了

相较于农村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大多地区都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但事实上农村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空心村现象依旧突出。新农村不应该是农村建设的终结,而应该进一步创新、提升,在完成基础建设的同时,推进农业提升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生活、生产需求,提炼独特的乡村文化,吸引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回到农村。

1、保有人口居住

农村的基本属性就是满足人口居住聚集,美丽乡村规划当然也不例外,能够吸引人口聚居、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才是根本。美丽乡村建设首要重点在于加强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确保农村能留得住人居住,能有人居住,体现农村发展为了人。逐步解决和消除空心村、空壳村的存在,没有人居住的形式上的美丽农村都是没有意义的。

2、人口规模适中

适度的人口规模集中是考量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人口过大或过少都不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人口集聚的规模是根据人口自身发展规律与其周边产业吸收的人数来决定。同时,以产业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彰显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避免美丽乡村再次空心。

3、人口结构合理

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变成了留守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且基本很难再回到农村,留守的基本均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知识欠缺、市场意识不足,将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如果合理布局

村庄布点,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口结构,避免和消除留守村恶性状况,是解决美丽乡村长远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新型的居民群体

人的发展与农村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程度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农村居民群体的素质也随之升高。现在的农民已告别“吃饱穿暖”的年代,他们在物质上的需求更为丰富、精神需求层次不断升高、自我发展意识及职业化需要不断强烈,一个新型的农村居民群体已呈现出来,全国各地相继提出培养“四型农民”的概念(即知识型、技能型、组织型、职业型)。新型农村居民的培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将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发展,是强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动力。

1、一定的文化知识

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重视农民文化知识、农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教育,充分利用各行政村的远程教育平台,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能够相匹配。

2、娴熟的技术技能

随着农村物质需求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和丰富,留在农村和返回农村的人口将逐渐增加。农村居民整体的技术、技能水平上升,由此带来的个人发展和提升、自我实现的意识渐渐强烈,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推动农业发展壮大,从而吸引更多的返乡人

口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3、较高的文明素质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纯“涂脂抹粉”,不仅要外貌美,更要内在美、心灵美。农村的内在美主要取决于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意识,即将淳朴的乡风、民间传统文化、现代文明意识等互相融合,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由内在美引导出的外在美才是可持续的美丽。

四、优美的村落风貌

村落风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山、水、田园、农家组成的一幅优美图画,也可以说它是村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无论是远观还是置身其中,村落风貌改善绝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应积极实施“四化”工程,坚持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挖掘内在文化升华乡村形象两手同时抓。尤其对于一些先天禀赋较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更要注重村庄风貌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打造和环保氛围营造。{建设美丽什么乡村}.

1、自然生态景观优美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要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精心打造融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魅力乡村。

2、村落布局形式独具

篇二:《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该做些什么》

建设美丽乡村 我们该做些什么

平坝县逸夫小学 黄思雨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是一名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八岁以前,爸爸妈妈都在乡镇工作,我自幼就喜欢看书,每次进城,我都要到书店去,于是进城上学成了我那时最大的梦想,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这个梦想实现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现在都上六年级了,进城读书条件确实很好,但却少有时间回家乡去看看,于是回家看看又成了我现在的愿望。今年国庆,我们家的“长假规划”里就有回家看爷爷奶奶的日程,别提我有多高兴了!那天清晨,我们一家迎着温暖的阳光,乘着公共汽车出发了,一路上,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车窗外飞过的美丽景色,我不时地问爸爸,这条油路是什么时候修的?这个小村庄是什么时候变成这么美的呀?我的老爸不怨其烦地给我讲了很多家乡发展变化的事,不知不觉间,我们到了爸爸出生、成长的家乡。一下车,眼前的景色让我陶醉,通村油路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白色的乡庄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到处鸟语花香,像是走进了“世外桃园”呢!别说我有多兴奋了,可爷爷奶奶比我们还兴奋,早早地迎了上来,帮我们拿东西。

吃过午饭,我让爷爷带我到村里去走走看看。“哇!爷爷,你们家这里变化太大了,村里都铺水泥路,装上路灯了,这哪像

农村呀?”我们来到一个小四合院,爷爷告诉我这是姑姑家,走进去,院子干净整洁,门口还装有自来水,我尝了一口,清甜可口,比我家的娃哈哈纯净水好喝多了!走进姑姑家,那家里的装饰可不比城里人差,什么电器都有,就连厕所也设计在家里呢!因为我喜欢看书,便问爷爷:“这里有书看吗?”于是,爷爷领我来到了村服务中心,这里设施齐全,是一个群众广场,安装了很多健身器材,我一眼就看到“农家书屋”几个字,疾步走进去,只见书架上整齐地摆了很多书,有《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儿童读物》等,我给服务的叔叔借了本《儿童文学》呢!

来到一片田坝,正值收割的季节,村里人都在田里收庄稼,场面好热闹。只见大爷把秸杆铡碎,正在用土翻埋,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不用火烧了呢?”爷爷说:“哈哈,这你又不懂了,前不久政府工作人员来宣传指导,秸杆不乱烧,烧了会污染环境,这样处理还可以当肥料呢!我们这里,人人都在为建设美丽乡村做贡献呢,孩子!”听了爷爷的这翻话,我陷入了深思之中。

当前,各级领导给我们家乡规划了美好的未来,那么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儿童,我们该为这个美好理想做些什么呢?仔细想来,我认为: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名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卫士和接班人!

我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节约一粒米、一张纸、一滴水,努力学习、尊敬师长、孝敬老人,要做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卫士、小宣传员。看看如今的我,当口中有痰时,我会稍加思考,拿出纸巾,包好,再扔入垃圾桶;当手中攥着糖纸时,我也会稍加思考,尽管手中冒汗,我也会扔进垃圾桶;当眼前面对着红灯时,

{建设美丽什么乡村}.

我依旧会多加思索,静静地等待着绿灯的再次闪烁……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会骄傲地告诉你:我是新时期少先队员!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一定能把我们亲爱的家乡建设成天蓝、地绿、山青、水净、人和的美丽乡村!

最后,我呼吁: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出一份力,献一计策吧!

谢谢大家!

篇三:《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案》

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去年底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这项内容,来造福全体农民。为此,我深入我们王家山镇4乡镇和2个社区进行了专门走访,就如何使我们王家山镇的广大农村真正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干净整洁、农民生活幸福的新型乡村社区和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命题进行了思考。美丽乡村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我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先后实施了两轮“五个全覆盖”,农村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正在不断向建设宜居、宜业的目标靠近,这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好评。但也有不少农村社区存在着房屋破败、“空心村”严重、“三留守”突 1

出、污水乱流、垃圾成堆、柴草乱堆、房屋乱建、禽畜乱跑等不良乱象;也有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涣散,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卫生质量下降,影响农村社区居民正常生活,有损乡村社区居住环境。这些都对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影响很大。

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体制机制难协调,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美丽乡村作为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配套设施在安排上往往考虑本单位承受能力和关联项目的较为明显,整体规划的弹性和工程衔接比较松散,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的机制。扶贫、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类似项目,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在实施中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二是美丽乡村要求的要素不能有机整合。美丽乡村因规划设计人员普遍匮乏,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特别是没有专门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相关机构和人员,极大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三是建设进展较缓慢。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四是思想偏差,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 2

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担心形成新的乡村债务,存在观望和消极想法。有的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还有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五是产业支撑难培育。现在的大多数农村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企业很少甚至是为零,园区规模小,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增收缓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短时间内难以见效,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的定位实施较难。六是长效管理难到位。受小农思想的影响,部分群众习惯小而多、少而全的自给自足庭院经济,加之美好乡村建管机制不健全,环境综合整治和日常维护不经常,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现象存在。建设美丽乡村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策引导作用、财政杠杆作用。需要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相关部门在实施村庄科学规划、农村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富民、公共服务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等项目上制定更加惠民的政策措施,把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迫切愿望化为具体行动。下面我就根据朔州“三农”工作实际,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是什么

就是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任务要求,以深化提升新农村项目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建设美丽什么乡村}.

二、要明确美丽乡村建设达到什么

实现“两有”,设施达到“五通三改两必须”,环境达到“三化三无”,村风达到“六好六没有”,发展做到“三个一”,管理做到“五健全”的目标要求。“两有”:即有一个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村庄现状和位置图、规划总平面图、项目平面布置示意图和《实施方案》。“五 4

通三改两必须”:即通水、通电、通水泥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改厕、改厨、改厩;凡需建房的农户,必须按规划选址和统一建筑图纸建房,必须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三化三无”:即净化道路、沟渠、公共场所;硬化道路、沟渠;绿化村旁、路旁和庭院;无人畜混居、无老式粪坑厕所,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和乱排乱倒。“六好六没有”:即社会治安好、互帮互助好、尊老爱幼好、邻里团结好、产业发展好、科普教育好;没有违法犯罪案件,没有聚众赌博活动,没有姓氏宗族派性歧视,没有封建迷信活动,没有欺诈造假行为,没有虐待老人、歧视妇女儿童等行为。“三个一”:即一条致富门路、一个与市场相衔接的主导产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个农民学习培训场所。“五健全”:即健全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管理理事会、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变。努力实现:(一)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二)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三)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 5

篇四:《建设美丽乡村理念》

安吉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

[写在前面]因10月24日将举办中国美丽乡村旅游节的需要,我校与安吉县农办、安吉县旅委合作开办了为期一个月“中国美丽乡村讲解员”培训班,学员40人,本人有幸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期间,带领这40名导游学员分别对旅游节将要开放的四条精品线路(黄浦江源寻梦、中国大竹海之旅、昌硕文化寻踪、白茶故里品韵)进行了实地踩线,从中领略到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引起的轰动效应;县委、县府对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巨大成就,被誉为“安吉模式”。作为安吉人深感自豪。

说实在的,要不是这次的机缘,本人一直就认为安吉这个山区小县就是这么个样,小打小闹的没啥大名堂,充其量也就是植被风景较好,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几个较为分散的景点和几位引以骄傲的名人而已,对近年来悄然崛起的美丽乡村熟视无睹,更没从创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我敢肯定这样想法的教师不在少数。因此,本人觉得作为安吉教育工作者的一员,理应将自己在这期间所引发的一些感想与同行们分享,宣传家乡的美丽,家乡建设的成就,本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教师的份内事。{建设美丽什么乡村}.

下面我就利用此媒体将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资料与些许不成熟的感想,分期分主题地与大家共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取向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安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就是在充分

发挥安吉自身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基础上,利用10年的时间,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力求把安吉全县18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定位

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建试点,面向全国做示范。在现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以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抓建设质量提升、抓综合配套延伸、抓品牌效应攀升,目标是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试点和对外第一形象品牌,为全国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借鉴作用。安吉县提出的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高度凝聚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元素,集中集聚了农村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和环境魅力因素,全面彰显了品牌产业、品位村镇和品质农民特色,整体营造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农村城市共建共享、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优势,成为新农村示范区的提升工程和精品载体。

< 前一个:农村宅基地房屋所有权归谁?
> 后一个:客户经理培训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22 亚搏体育官网app-ios/安卓版/手机APP下载  苏ICP12345678  XML地图
亚搏体育官网app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